看不到美女,心犹不甘,就读了些关于扬州的史志,方知扬州美女实在是一个历史名词,它有特定的时代内涵,它不纯粹是指生理意义上的美,而更多的是指那类区别于一般良家妇女的商女,她们有个很怪的别称叫做:扬州瘦马。她们很小的时候就被人买来豢养着,教些琴棋书画、女红计算,届时出售给他人作妓妾。
这原本是风雅的扬州生出的一件很恶俗的事,有诗云:“青山也厌扬州俗,多少峰峦不过江。”但山少些无妨,不是有“瘦得风一吹就能打个美丽的冷颤” 的瘦西湖来承载扬州的风雅吗?不过将好端端的女子唤作“瘦马”,实在也是扬州美女们的悲哀。当然可哀的不只是扬州美女,那个叫春娘的苏东坡的美婢,不是也被苏大学士用来换了人家的骏马吗?只是春娘性也太烈,竟碰槐而死。此外,扬州才女冯小青、柳依依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。自古红颜薄命,不说也罢。
扬州瘦马中难道没有美丽的女人了吗?当然不是,若没有色艺双全的美女子,哪有那么多文士为之浅唱低吟,从唐至清有:刘长卿、刘禹锡、杜牧、欧阳修、秦观、黄庭坚、唐寅、袁枚、蒲松龄、龚自珍……哪个不大名鼎鼎?
那位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甚至因过分迷恋“二十四桥明月”而弄得终生不第。“落魄江南载酒行,楚腰纤细掌中轻,十年一觉扬州梦,留得青楼薄幸名。”杜牧的诗至今还刻在二十四桥的桥头。可惜的是那让人浮想联翩的二十四桥在诗里那么了得,来到跟前也就曲桥一座。
正欲留影,同行中有人道:“罢了,知道的说是瘦西湖边的二十四桥,不知道的还以为芜湖镜湖上的步月桥呢。”看看那石桥的样子,的确极似家门口的步月桥。看来无论姿色,抑或景色,盛名越著越有被诗化的倾向。这样想着,再看看瘦西湖畔表演歌舞的扬州女子,个儿高挑、脸颊红润,倒亦耐看起来。
美女实在说来是个很模糊的东西,尤其在中国,肥瘦美丑历来众口难调,就算西方人精细,弄出些三围之类的标准,怕也不适所有人种吧。扬州出美女一说,不知会否渐渐淡出中国历史。